智能建造专业--创新驱动,智建未来,引领行业转型发展,“人工智能+土木”新工科专业!
【历史沿革】
智能建造专业是面向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等专业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中新增数量高居第三位。专业始建于2020年,并于2021年开始招生,是辽宁省属公办高校中第一批开设智能建造专业,依托发源于1958年、目前已具有一级博士授权点的土木工程学科,现为我校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之一。

图1 智能建造著名案例-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专业概况】
智能建造专业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新基建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具备新时代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专业具有配套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拥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三个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18个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校企协同合作教育基地。专业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教学成果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余项。专业建设有《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以及辽宁省精品课、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辽宁省一流课程8门。

图2 智能建造著名案例-北京大兴机场
【专业定位】
在新工科背景下,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基础,掌握工程建设的基本知识和智能建造的相关原理与基本方法,获得专业化的工程训练,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工程建设相关领域进行智能测绘、智能设计、智能施工和智能运维与管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智能建造项目中存在的复杂工程问题,立足区域发展,面向全国,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师资队伍】
智能建造专业拥有一支水平较高,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66%,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端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有12名教师承担过工程性项目、企业委托课题或者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另有6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被聘为专业兼职教师。
【人才培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使得工程建造活动日趋复杂,智能建造将促进建筑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支撑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正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今后10 年,我国智能建造行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在该行业所有从业人员总数占比要达到20%(目前该比例仅为9%),智能建造专业人才需求量约为150-200 万,行业发展急需大量高质量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而目前国内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的高校数量比较有限,人才需求数量与培养数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智能建造专业将迎来供不应求的就业前景。

图3 智能建造著名案例-港珠澳大桥
我校智能建造专业建立了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制定了全面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和持续改进机制,使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专业依托我校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工程管理等优势学科资源,在BIM技术及工程应用、装配式建筑、建筑智能化运维管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学生培养提供教学支持和软硬件支撑平台。专业拥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三个辽宁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以及一大批优质的校企协同合作教育基地,用于智能建造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
智能建造专业借助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和各级各类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正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将学生对智能建造相关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实现在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本专业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科技竞赛,鼓励本科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使学生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智能建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智能建造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既有土木工程师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又具有智能新土木人才的复合知识结构,既可以选择勘察设计院、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监理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等传统土木工程行业就业,也可以服务于智慧建筑与基础设施系统、建筑机器人与智能设备、数字建造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型交叉行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也可以选择智能建造、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道路桥梁与隧道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专业攻读顾士、博士学位成为高层次研究人才。